概述 :
太极拳是我国民族形成的体育项目之一,很早以前就在民间流传。其真正的起源在学术研究上一直没有定义;目前公认的是武当张三丰创编,由武当道家传入民间。最早在赵堡镇出现,后传入温县陈家沟,被陈氏氏族认可而在族内习练;后经永年杨露禅传入河北永年,逐渐形成了杨式太极拳流派。而当今在社会上流传较广的24势太极拳,是由杨氏传统太极拳简化而成的,是在上世纪的1956年由国家体委运动司委派当时著名太极拳师整理编辑的;在1958年进行了技术方面增补改动,同时改编定型了太极剑32势的套路。
太极拳运动得到了国家领导人及政府的支持和关注,发展很快。太极拳运动在实践中得到证实,对人的身体健康与预防疾病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,是应用体育运动来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。
黄帝内经中曾提到“其病多痿厥寒热,其治宜导引”。导引是古代的一种体操活动;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曾出土了在绢帛上绘画的导引图示共44幅。华佗的理论是“人身常摇动則谷气消,血脉通病不生,人犹户枢不朽是也”;华佗还曾选编了“五禽戏”。总之,练太极在防治疾病减缓抑制疾病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。
练太极拳要求“心静注意力集中”,并且讲究“用意”。从人体生理上讲,这些对大脑活动有良好的训练作用。从动作上讲,需要“完整一气”,由眼神到上肢,躯干,下肢,上下照顾毫不散乱,前后连贯,绵绵不断。有的动作比较复杂,需要良好的支配和平衡能力,因此大脑是在紧张的活动下完成的。这样对中枢神经系统起到了训练的作用,提高了中枢神经系统的紧张度。加强了大脑方面的调节作用,从而使人感到舒适,精神焕发。
打太极拳时,全身的骨骼肌进行周期性的收缩和舒张,可以加强静脉的血液循环,肌肉的活动,保证了静脉血液回流,增强了必要的静脉压力;同时呼吸运动也能加速静脉的回流。有节律的呼吸运动,特别是横隔运动;它能加强血液及淋巴的循环,减少体内的淤血现象,是一种消除体内淤血的良好方法。
太极拳的动作舒展,胸部不要紧张,而且要求有意识地使呼吸与动作适当配合。这样就可以使呼吸自然,呼吸效果会增加。这就更好地加速了血液与淋巴的循环。如果一个人胸部,肩部,肘部肌肉用力,就会使胸廓固定,呼吸受到限制。结果血液循环发生障碍,练者就会面红耳赤,颈部血管弩张;而练太极拳就没有这种现象。
打太极拳很多动作,姿势要求气向下沉,就是所说的“气沉丹田”,这是一种横隔式呼吸,在医疗保健上有很好的作用。横隔与腹肌的收缩与舒张,这样的呼吸运动,对心脏与心血管有良好的作用。改善了血液循环的状况,加强了心肌的营养。此外横隔的运动又可以给肝脏以有规律性的按摩作用,是消除肝脏淤血,改善肝功能的良好方法。所以说经常练习太极拳,对预防心脏各种疾病及动脉硬化症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。同时能够缓解和减轻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症状。经常打太极拳,胸部呼吸肌及膈肌有力,深长细匀的呼吸和腹肌,膈肌的活动,对保持肺组织的弹性,胸廓活动度,预防肋软骨化,增加通气功能,增进肺泡的换气功能,促进新陈代谢功能都有很好的影响。另外呼吸运动对胃肠道起着机械刺激作用,对消化系统也有良好的影响。
打太极拳对骨骼,肌肉及关节活动的影响很突出。练拳时要求“含胸,松腰,拔背”,“腰脊为第一主宰”,“命意源头在腰隙”等。这说明,打太极拳与腰部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。经常练习太极拳,无论对脊柱的形态和组织结构都有良好的作用。可以减少老年驼背,缓减老年性骨质疏松,延缓衰老。由此可见,太极拳的经常习练,具有良好的医疗,保健作用。
太极拳的特点:
一, 轻松柔和:太极拳的架势比较平稳舒展,;动作要求不僵不拘,没有忽起忽落及激烈的跳跃动作。练习得当时虽然身上有微汗,但很少发生气喘现象,练拳后给人以轻松舒适的感觉。对于不同年龄及性别的人都可以从事习练,尤其是体质较弱或有某些慢性疾病的人,更是一种很好的体疗手段。
二, 连贯均匀:太极拳的套路习练从“起势”到“收势”,不论动作的虚实变化和姿势的过度转换,都是紧密衔接连贯一气的,看不出明显停顿的地方;如同许多半径不同的圆,弧线自然顺畅的吻接在一起。习练时速度均匀,前后贯串,就像行云流水,又如和风吹拂,绵绵不断。
三, 圆活自然:太极拳的拳势不同于其他拳种,它要求上肢的动作处处带有弧形,避免直来直去,这符合人体骨关节,自然弯曲的状态。太极拳的练习就是在做不同半径的圆弧运动,画各种形态的圆,体现出柔和圆活的特点,使身体各部分得到均匀的发展。
四, 协调完整:太极拳运动中,不论是整个套路,还是单式练习都要求;上下相随,内外一体,身体各部分之间要密切配合,意念,呼吸,躯干,四肢动作要一体完整。打拳时必须以腰为轴,有许多动作都是以躯干来带动四肢的;相应相合,不能上下脱节;或此动彼不动,呆滞脱节,支离破碎。
动作要领:
一, 意识引导动作:意识就是人们常说的想象力;每个动作都是先从意识开始,用意识去引领动作。要做到以“神为主帅,身为驱使”,“意动身随”。必须注意两点:第一安静,要从心理做到安静无杂念;第二注意力要集中,专心致志地练拳,不分心,不走神。不能边打拳,边东张西望,更不能边打拳边聊天。
二, 着意放松:不用拙力,所谓放松,不是全身的松懈疲怠,而是在身体自然活动或稳立情况下某些部位的放松。如脊柱直立放松,头颈放松,躯干放松,四肢放松,身心放松,内脏放松。全身不僵硬,无紧张之处。然后由“松”再慢慢的使力量集中起来,达到势势连贯,处处圆活,周身协调。
三, 上下相随,周身协调: 打太极拳时要全身一动无有不动,由脚而腿而腰而周身,总須完整一气,这就是上下相随周身协调。初学者不易做到,可以先进行单式的练习;同时也要练习各种步法:如,虚步,弓步,丁步,歇步,以及重心移动变换步法;躯干的旋转,手法的变换;独立步等。逐渐提高下肢的支撑力量,从而使身体各部位都得到均衡。
四, 虚实分清重心稳定:了解了太极拳的姿势动作的要领后,就要进一步注意动作的虚实和身体重心的问题。在练习中上一动与下一动的连接,位置方向的改变,处处都贯穿着步法的变化和重心的转换。在太极拳的习练中,要注意分清虚实,掌握身体的重心平衡。要领会“迈步如猫行,运劲如抽丝”,做到“中正安舒”;凡是旋转的动作,应先把身体稳住再提腿换步;进退的动作,先落脚而后再慢慢地改变重心;同时躯干要做到沉肩,松腰松胯。
五, 呼吸自然:初学太极拳的人要注意保持自然呼吸。按照自己平时的习惯和需要进行呼吸,动作和呼吸不要互相约束。当动作练熟之后,可以按照起吸落呼;开吸合呼的要求进行,使呼吸与动作自然配合。总之,呼吸要顺畅、深长、细匀。
以上的要领不是彼此分离的,而是互相联系的。
身体各部位在练太极拳时的要求
头部:应头容正直,不可低而下视。头低则精神提不起,所谓“提頂”或“吊顶”,“头顶悬”“虚领顶劲”都是要求习练者头向上顶。这样可以避免颈部肌肉硬直。头不能东偏西歪的自由晃动;目光平视,随身法手法的变换转动;注视前手,个别动作也有时看后手。不可东张西望,不要随意闭眼或精神涣散。打拳时力求神态自然,注意力集中。舌抵上腭,口自然闭合,口腔不会干燥,产生的唾液多可下咽。
身躯:腰部;“腰脊为第一主宰”。应松腰正脊,不要硬往下压;硬压则不宜转动;松則转动自如。所谓腰如车轮是指转动灵活;腰如毂,是说腰背要正直,腰不下松。不正直,則必然导致翘臀而尾闾不中正。这样神必不能贯頂,力也不能由脊背而发。臀部自然下垂,吊顶垂臀都是用意识调整,不可用力去控制。
胸背:含胸拔背,或者“含悬在胸,运动在两肩”.背部肌肉随两臂的伸展动作尽量舒展开;同时注意胸肌松弛自然,不可使其紧张,这样胸就有了“含”的意思;背也有了拔的形式,呼吸调节也自然了。
腿部:在太极拳练习的过程中,进退的变化,发劲的根源和周身的稳定,主要在于腿部。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,要特别注意重心的移动,脚放的位置和腿的弯曲程度。“其根在脚,发于腿,主宰于腰,形于手指”就是这个道理。腿的姿势正确与否,直接影响到周身姿势的正确与否及稳定程度。
腿部活动时,首先要求胯和膝关节放松,这样才能进退灵活。脚的起落,要像灵猫一样,轻巧灵活。前进时脚跟先着地;后退时脚掌先着地,然后慢慢踏实。难度大的动作:如二起脚,摆莲腿等,要根据个人的状况而定,可以变形去做。不同的太极拳流派对步法的要求不同,步法上有一定的差别。
臂部:所谓沉肩垂肘,就是要求这两个部位的关节放松。肘和肩关节是相关联的,能沉肩就能垂肘。打拳时应经常注意,肩关节松开下沉,并有意识地向外引伸。
太极拳对手掌的要求:是微微含蓄但又不能软化,漂浮。推掌时要沉肩垂肘,手腕微坐。但不能变的太死,会不利气血流动。手法的翻转,要求轻松灵活;出掌要自然,手指要舒伸,微屈,虎口撑圆;拳要松握,不能太用力;做动作时,臂要始终保持一定的弧度。动作进行中不能中断,要连绵不断,轻而不浮,沉而不僵,灵活自然。
练习太极拳要速度均匀,架势不可忽高忽低,要适当掌握运动量。要持之以恒,最好有专人辅导,不完全依靠电化教学。初练时要注意姿势;端正,稳定,舒松,轻匀。进而要注意连贯,协调,圆活,由着熟而渐悟懂劲。知道虚实的分明,刚柔相济,连绵不断,劲力完整,意念集中,以意导劲,调整呼吸。学习太极拳应如同上学一样:启蒙,小学,中学,大学,循序而进。
传统杨氏太极拳单式的练习
一, 太极起势;二,揽雀尾左右揉手;三,左右搂膝拗步;四,十字手;五,左右云手;六,左右打虎;七,左右双峰贯耳;八,左右野马分鬃;九,左右玉女穿梭;十,左右单鞭下势;十一,左右蹬腿。
1, 太极起势的练法:身体正立面南,两足平行,左足向左开与肩宽;两手下垂,海贼王hentaikey放松毫不着力,向前向上渐渐提起,提与胸平,手心向下,宽与肩等;两臂渐渐收屈,两手与腰同时下按,按至两膝处;复渐渐向前向上提起,周而复始,反复练习十次。
2, 揽雀尾揉手的练法:
第一式是两足分开,做丁字步,右足在前,左足在后;如右足尖向南,左足尖则向东南;两足长短距离,以一直一曲为度(类似弓步);两足宽之距离,以一足长为度;两手平伸,宽于两肩等同,手尖向南;两手毫不用力,随腰渐渐向右转,转至手尖向西南,此时坐实右腿;再由右如画圆圈转,随腰渐渐向左转;转至手尖向东南方向,此时坐实左腿,两手随腰复向右转;周而复始,反复十次。
第二式;左足在前,右足在后;左足尖向南,右足尖向西南;两足宽长之距离均如第一式;两手平伸向南,如前随腰渐渐向左转;转至手尖向东南,此时坐实左腿;再由左如画圆圈渐渐往右转,转至手尖向西南;两手随腰复由右向左圆转,周而复始,反复十次;第一式与第二式唯左右不同,其法均同。
第三式是两足丁字步,右腿坐实在前,左腿伸直在后,如前。右手伸向前向南,高与眉齐;臂稍屈,肘下垂;手心向上向内,手指斜向上向东南。左手心正对右脉门处约二寸许,手指向上。右手与左手随腰往右圆转;右手心随转向下,左手心随转向上;右手在上,左手在下,与腰同时往回收至全身坐在左腿;两手随往后往上转动,转至左肩处;左手心向前,手指向上,右手心向内,手指斜向上。两手復随腰前进,坐实右腿,转至原处不停復随腰往右圆转,周而復始,反復十次。
第四式;两足丁字步,左腿坐实在前,右腿伸直在后,如上式。左手伸向前向南,高与眉齐,臂稍屈,肘下垂;手心向上向内;手指斜向上,向西南。右手心正对左脉门处约二寸许,手指向上。左手与右手随腰往左圆转;左手心随转向下,右手心随转向上;左手在上,右手在下,与腰同时往回收至全身坐在右腿;两手随往后往上转动,转至右肩处;右手心向前,手指向上,左手心向内,手指斜向上。两手復随腰前进,坐实左腿,转至原处不停復随腰往左圆转,周而復始,反复十次。
第五式;右腿坐实在前,左腿伸直在后,如前式。两手伸出宽与肩等,手尖向上,手心向前;两手向上松起,使手尖向前,手心向下;随腰往后松至坐实在左腿,两手復往前按出;两手不可太过膝。復往上松,周而復始,反复十次。
第六式;左腿坐实在前,右腿伸直在后;两手随腰前进后退均如第五式。
3, 搂膝拗步的练法;
第一式;左腿坐实在前,右腿伸直在后,做丁字步(弓步),如前式。右手伸出来正对前胸,手指向上,手心向前;左手在左膝外,手指向前,手心向下。右手心渐渐翻转向上,往下转动;復随腰往后转,渐渐坐实右腿,此时右手尖向下垂。左手同时往上起,起至胸前,復随腰由胸前往右转至右肩前。此时右手已渐渐圆转而上至坐实左腿时,左手渐渐往下转至胸下腹上之处;右手此时由后渐渐转至右耳旁边,復随腰往前按至当胸原处。左手亦同时随腰往下搂,仍至左膝外,眼神随右手转动。周而復始,反复十次。
第二式;右腿坐实在前,左腿伸直在后,做丁字步(弓步),如前式。左手伸出来正对前胸,手指向上,手心向前;右手在右膝外,手指向前,手心向下。左手同前式之右手,右手同前式之左手;随腰转动,周而復始,反复十次。
4, 十字手的练习;
身正立两足平行分开,两手相交做斜十字,正当胸前。两手向上向左右分开,分至与两肩平时,随腰下坐。两手復由左右向内渐渐相合,随腰上起。起至胸前,仍做斜十字。两手如同画了一个大圆圈,随腰上下周而复始。反复十次。
5, 云手的练习方法;
两腿作平行线分开,约距离两足半之谱。两手先平分,与肩成一字,手心向下;右手随腰往下往左圆传;渐渐转至手心向上,转至肩前,手心渐转向内,坐实左腿。此时左手不动,左手亦随腰往下往右圆转;渐渐转至手心向上,转至右肩前,手心渐渐向内,坐实右腿。先坐实左腿之时,左手转动,右手同时随腰復往右转,新闻中心随转手心随转向下,与肩成一字。此时右手復转至左肩处,坐实左腿,两手随腰一往一来,圆转如轮。右手至左肩处,眼神随右手转。左手转至右肩处,眼神随左手转。周而復始,反复十次。
6, 左右打虎式练法;
两足分开做平行线,如云手式。先坐实右腿,右手伸直与右肩成一一字。手心向下,左手屈在右肩处,手心亦向下;两手随腰往下往左转。左手由左復向上转,转一大圆圈,转至额上,握拳,手心向外。右手转至胸前握拳,手心向内,两拳虎口相对,此时坐实左腿。两手转动时,眼神随左手转动。左拳復向左向下转,转至于左肩成一字,復随腰向下向右圆转,转至胸前,手心向内。右拳随左拳同时向左向下,復转而向右向上,转一个大圆圈,转至额上,手心向外,两虎口相对。眼神随右拳转动,两拳左右旋转,一往一来,反复十次。
7, 左右双峰贯耳的练法;
右足在前,左足在后,做丁字步(弓步)。先坐实左腿,两手相交在左膝上,手心向上;两手向下,左右分开,开至与肩成为一字时,复向前转,渐转渐合。合至额前,握拳,手心向外,两拳相对距离约二寸许。腰亦同时前进至坐实右腿;稍停,两拳復松开为掌,变至手心向上。復向下左右分开如前状,腰同时向后坐,至左腿坐实。两手復向前相合,至坐实右腿,,如是者十次。若是左足在前,右足在后亦是同前法。
8, 野马分鬃的练习方法;
两足做平行线分开,如云手(单式练习步法不能不变通)。若身向南先坐实左腿,两手相合在左膝上;右手在下,手心向上,手尖向东南;左手在上,手心向下,手尖向西南。两手如抱状,再渐渐分开。右手斜向上向西南分去,手心仍向上,手尖渐转向西南。左手斜向下,向东北分区去,手心仍向下,手尖渐转向东南。腰随两手分时,渐渐移右,坐实右腿。眼神随右手向西南,稍停。右手心本向上,渐渐往回收,收至向下;手尖渐渐转至向东南。左手心本向下,渐渐转,往右转,转至向上,手尖渐转至向西南,与右手相合。右手在上,左手在下。两手如抱球状,在右膝上。两手渐渐分开,左手斜向上,向东南分去,手心仍向上,手尖渐转向东南。右手斜向下,向西北分去,手心仍向下,手尖渐转向西南。腰随两手分时渐渐移左,坐实左腿。眼神随左手向东南,稍停。方法同前动,反复习练十次。
9, 玉女穿梭的练习方法;
右足在前向南,左足在后做丁字步。先坐实左腿,左手在上手心向下,右手在下手心向上,两手相合在左膝上。右手渐渐向上向前转,转至额上,手心向外,手尖向东南;左手同时向前按出,略与胸齐,手心向外,手尖向上。两手动时,腰亦同时向前进,至右腿坐实,稍停。右手随腰向右略转,转至手心向下;左手同时亦略向右转,转至手心向上,右手在上,左手在下,相对。随腰往回收,随收随转,转至右手仍在下,左手仍在上,两手相合,坐实左腿,与前起势同,復往前进。如是者十次。如左足在前,右足在后,则先坐实右腿,两手相合在右膝上。一切均如前法,惟左右手上下交换耳。
10, 左右单鞭下势的练法;
左足在前,右足在后;左腿坐实,右腿伸直。两足宽之距离,约一足长;左手伸出,手心向前,手尖向上,与足尖同一方向;左臂略屈,肘正对膝,不可太伸直。右臂向后伸直,五指下垂,与右腿同一方向,眼神看左手,做单鞭式。身随腰渐渐收回往下坐在右腿上,愈低愈好,低至左腿伸直。身不可太俯,头仍要有顶劲。左手随腰向回收,收至右肩处,转而向下,至左膝处。復随腰向上起,起至与眉齐,手心仍向外。右手同时随腰向下向左转一圆圈,向上转至左肩。左手又復随腰向回收,转而向下,右手復向右转,转至伸直如前。两手随腰上下,如轮圆转,如是者十次。右足在前,左足在后,做单鞭式,均如前动。
11, 左右蹬脚的练法;
先立正做十字手,向南两手略向上渐渐分开,如半月形;右手向西,左手向东;分开之后,两手指均向上,右腿同时提起,向西蹬出。右腿收回,右手由右往左,与左手手心相对;左手略在上,右手略在下,同时随腰由左往右,往下圆转,右足同时随腰随两手,往西迈步坐实;两手由下圆转往上相合,做十字手;两手同时分开,左手向东,右手向西,左腿提起,向东蹬出。左手復由左往右,与右手心相对。右手略在上,左手略在下,同时随腰由右往左,往下圆转;左足同时随腰随两手,往东迈步坐实;两手由下圆转往上相合,做十字手;两手復分开,右足蹬出。反复十次。
太极散手;
太极拳七十余式均是散手。太极拳散手之变化,均由推手听劲而来。能听劲,则散手方能用之而适当。若不粘住对方不知听劲,则用散手收效甚微。太极拳論中说:由着熟而渐悟懂劲(着即是散手),由懂劲而阶及神明。可见着熟是第一层功夫;懂劲是第二层功夫。着熟不难,懂劲最难。譬如对方打来一拳,若不先粘住,则不能听人之劲;不能听人之劲则不能应招而施用散手。太极散手随机应变,无一定法。若会听劲,則闻一知百;若不会听劲,虽知多法亦用不好。孙武子曰:知己知彼,后人发先人至。太极听劲全是知彼功夫,能粘住对方,彼不动我不动;彼微动我先动;彼不会听劲,一动即跌出矣。若不会听劲则不必与人动手。
与太极拳有别的其他功夫,均以离开搏击见长。然离开过远则
不易着身,若欲打上则必然会有接触。有接触就能粘住,能听劲,能施以太极散手。
当粘住敌人手时,若彼用脚来攻,也可随时知觉。彼用腿则身必动,彼将起脚,我往下採其手;则彼腿不能抬起,而落下。或者彼将起脚,我进步插裆放之,则必自立不稳而跌出。人两足立地尚有时不能立稳,何况一足。敌若用扫腿,也可以前进使用放劲。
太极拳基本单式的用法:
揽雀尾的用法;当敌以右拳打来,我以右手粘之;敌如又用左拳打来,则左手粘其手腕;进右步(若右步本在前则不必进步)以右臂捋之。彼如向后夺,则趁其夺劲挤之或按之。相机而用之可也。
单鞭的用法;单鞭的用法是应付左右两面之敌。有时也用双掌。
吊(勾)手的用法;
吊手是卷劲;用时先以指,继以手指之骨节,继以手背,继以腕骨;如轮之向前向下转动。
提手的用法
我进右拳或右掌时;敌若以右手下按我之右腕,则随其按劲而下松;以左手分其右手,腾出右手由下而上提,由腹而胸而下颏而鼻。这就是向上的提劲。
白鹤亮翅的用法;
我进右掌或右拳,敌若以左手往下按我右腕,以右拳回击。则我右手随其下按之劲,而下松;以左手粘其右拳,略往下踩;右手从右边旋转而上,以手背击其太阳穴。此又称为反珠掌
搂膝拗步的用法;
敌击右拳,我以左手往外搂,以右掌击其胸部;反之敌若击左拳,我以右手往外搂,以左手击其胸部也可。
手挥琵琶的用法;
敌若以右拳打来,其臂甚直;我以右掌接其腕,以左掌接其肘;往右用腰劲,两掌相错;则彼之臂必受伤;若劲整时,则肘处之骨节或断也。此即捋劲也称之撅劲。
进步搬拦捶的用法;敌若以右拳打我胸部或腹部,则以右拳由上往下接按其腕,手心向上;以左掌击其面部。彼若以左手接我左掌,则速以右拳击其腹部或胸部。即所谓紧三捶。
如封似闭的用法;
我击右拳时,彼若左手横推我肘,我则以左手由肘外接其腕,随彼推劲而往左领,右手腾出适按其肘节;两手齐按则彼必跌出。
十字手的用法;
此式当我两手粘住彼之两手,有时欲用分劲或用合劲时用之。分劲是分开敌之两臂,合劲是我两手合而击敌。
抱虎归山的用法;
抱虎归山乃应两面敌法,故先分手。敌若由右面斜进来打,我即以右手由上接粘之;以左掌击其面部。假设又有敌人由左面来攻,则转身以单鞭击之。杨少侯云:抱虎归山,尚须下身抄虎之前后腿。此为另一种练法。
肘下捶的用法;
此为连环三手;以右掌或拳横击敌之太阳穴,假设敌以左手由外来隔,则抽回藏左肘下;以左掌击其面部。如彼又隔我左掌,则右掌由肘下击其胸部。三手必有一中。
倒撵猴的用法;
敌若以右拳击我胸部或腹部,则以左掌採其右腕;含胸坐后腿,以右掌击其面部。敌若以左拳击我胸部或腹部,则以右掌採其左腕;含胸坐后腿,以左掌击其面部。
斜飞式的用法;
我击右掌或右拳时,敌若以左手往右推我右肘,则以左手从右肘採其左手,腾出右手向其太阳处击之。
海底针的用法;
敌若握我右腕时,则用海底针式;彼即不能的力,手必松散。
扇通背的用法;
敌握我右腕即用海底针化去其力,彼若上夺,则顺势右手上抬,进左步以左掌击其胸部。
撇身捶的用法;
我用右肘击敌,彼若以手下按,则随其下接之力沉肘,以拳下击其胸部,左掌击其面部。此亦为之筋斗锤。
云手的用法;
云手本为练腰之要式;两手如轮所以捋敌之手。或敌由后面来击,我转腰以臂接之,翻掌击其肩部。
高探马的用法;
敌击右拳,我以左掌接之,以右手击其面部。
右分脚的用法;
敌若以左掌或拳来击,我进右步以左手接其腕节,以右臂撅之,起右脚踢其腹部;敌若以右掌或拳来击,我进左步以右手接其腕节,以左臂撅之,起左脚踢其腹部。
转身蹬脚的用法;
敌由后面来击,则转身分手击其面部,随以足蹬之,使之不能防也。其他蹬脚大概相同。
栽捶的用法;
若敌俯身以手击我下部或搂我之左足,我即以左手搂开,以右拳向下击之。
白蛇吐信的用法;
白蛇吐信的用法和撇身捶相同,不过是用掌。
披身伏虎的用法;
若敌双手握我右臂,则右臂随腰往下往右转动,则可化彼之力;以左手握其右肘,腾出右手可以绕上横击其头部。如敌双手握我左臂,则向左向下转动,以右手握其左肘,腾出左手绕上击其头部。或敌左手推我右腕,我以左手由臂下接其左腕,腾出右手以拳击其腰部;反之敌若右手推我左腕,我以右手由臂下接其左腕,腾出左手以拳击其腰部。惟两足亦必随势而迈动,如练拳时之步法。
双风贯耳的用法;
设我双手前按时,敌以两手下压;则顺势由下分开上击其耳门。
野马分鬃的用法;
敌若右拳击我头部或胸部,则我以右手往左採之,进左足迈至彼之身后,以左臂进抵其胸;腰往左转则彼身必往左跌。敌若左拳来击,我左手往左採之;进右足迈至彼之身后,以右臂进抵其胸,腰往右转则彼身必往右跌。
玉女穿梭的用法;
若敌以右拳或掌击我头部,我以左臂上掤,同时以右掌击其胸部。凡我臂与彼相粘时,彼手若上起,则可以玉女穿梭式击之。此势顺暢而容易。
单鞭下势的用法;
下势係因敌人猛力往前,则坐身以化其力,然后起而击之。
金鸡独立的用法;
与敌贴身太近时,则以掌或拳击其下颏;同时以膝击敌之小腹。
上步七星的用法;
敌若以拳由下往上击我面部,则以两拳架而放之,这就是截劲。或同时起右足踢其下部。凡是足虚点地,皆是预备用足攻击对方。
退步跨虎的用法;
当对敌使用上步七星之式时,假如敌人力量很大復往前进,则退步分手领彼之拳倾向旁侧,则其左足踢之。
转脚摆莲的用法;
敌若以右拳来击,我以右手往右领,以左手推其肘,则可旋转身躯以右足踢其背部。
弯弓射虎的用法;
敌若往右推我右臂,即顺其劲往右松,彼力尽后则以右拳转至彼右肋下,用腰劲回放之。
以上所列举是几个单式的简单用法,然拳无定式。因此对敌之时需随机应变,而随机应变的基础是平时推手练习出的灵敏之感觉。虽然手疾眼快,也不能使用的密合而无间。因此散手的使用,仍需从粘手变化而来。太极惟有一粘字,千变万化皆由粘字而出。正所谓人不知我,我独知人,英雄所向无敌。由此可见,太极推手全是练习知人功夫。
介绍几种太极拳的劲;
太极之劲根据前贤们的总结,可归纳为;粘劲,化劲,提劲,放劲,借劲,截劲,捲劲,入劲,抖擞劲等。
粘劲;粘住敌人之臂,或轻粘之或重粘之,不使之丢脱。是谓粘劲。
化劲;粘住敌人,彼若用力来推,则粘而化之。大概直来之力,用曲线左右引之,使变其方向是谓化劲。
提劲;粘住敌人之臂,彼若用力上翻,则随之上起,使之脚跟提起,是谓提劲。
放劲;敌脚跟抬起身不稳时,则随其倾侧之方向而放之;则毫不费力而跌出必远,是谓放劲。太极拳論云:蓄劲如张弓,发劲如放箭。敌提起来时,我劲已蓄随其方向沉着松静去如放箭。孙子曰:勢如擴弩,節如發機。即是此意。
借劲;敌若前推,则借其前推之力而採之。敌若后扯,则借其后扯之力而放之。左右上下皆然。是谓借劲。
截劲;敌若用拳来击,我不及变化;则用截粘,就是截劲,即碰劲。一碰即跌出,此非攻夫深者做不到。
捲劲;拳到敌身如锥钻之前进,是谓捲劲。
入劲;掌贴敌身气往下沉,一闪动其劲直入内;五脏震动必受重伤,是谓入劲。
抖擞劲;敌若由背后击来,无暇转身;则身一抖擞,彼必跌出。此则非练到神妙之地不能做到。是谓抖擞劲。
上面介绍了几种劲,那么劲与着又有何区别:着乃变化之法;劲即运入着中。着有万,而劲则一;无论何着,劲是一个。惟用时之意不同,故劲亦随之而变。
劲与力的区别;力是生来就有的;劲是功夫练出的。生来就有的力是一种生力,如生铁未经锻炼。功夫练出之劲,犹如炼铁已成钢。古人云:力不敌功。功即练出之劲。太极拳之劲不同于其他功夫。太极拳之劲是松散练出,乃是柔中带刚的真劲。凡坚硬练出之劲,松散无意时则不存在;松散练出之劲,松散无意时其劲仍在;其气自然充满全身,无絲毫之间断。受到外力时,会本能的产生反射。
圆劲与直劲联系;太极拳論云:曲中求直。圆劲之中必须有直劲;直劲之中必须有圆劲。若有圆劲而无直劲,则只能化;而不能放。若有直劲而无圆劲,遇有化劲者必致落空。因而圆直二劲能融合为一方为最好。
硬劲与松散之劲的区别;硬劲自握其劲;百斤之劲打上人身,不过五十斤,有一半仍留在己身。松散之劲譬如扔一块石头务求其远,若有百斤之劲,则全投放到对方身上,毫不存留于己身。
截劲使用的时机;截劲使用必须把握好机会,差之秒忽则机会错过。最恰当的时机:大约是对方的劲,将发未发;将展未展之时,用截劲最好。
古代的导引之术,五禽戏,易筋经,八段锦与太极拳;
据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导引术帛画,我们可以知道汉以前就非常流行导引术了。古导引熊经鸟伸;华佗五禽戏取法于鸟兽;太极亦有倒撵猴,野马分鬃等名目。太极拳不外乎虚实开合。虚实开合即所以调呼吸也;其最妙处,则在全身运动极匀而缓;动作匀缓则呼吸自然深长,故息不必调而自调。导引亦不过借形式之开合以调其呼吸耳。易筋经,八段锦乃一枝一节之运动;太极拳则是全身之运动,可使四肢百体皆平均发育毫无偏重之处。这就是太极拳能却病延年的原因。其实质就是所谓的松静,松静则气自沉于丹田。所以主张用力者,绝不能归于自然,舒适之境则不可得,太极导引之利益形式虽是而意则非。
太极拳之呼吸,随体式之开合。吸为开,呼为合。李亦畲先贤曾说: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拏得人起;呼則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。吸本为入气而反为提;呼本为出气而反为沉。因此太极呼吸之升沉实为先天气之消息,故能却病延年。
Powered by 上海适雅纺织品有限公司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